深圳技术大学与安世亚太育人新实践:产教协同破解CAE人才培养之痛
缘起: 产业之渴与教育之痛的碰撞
在国产工业软件迈向"自主可控"的关键阶段,"人才断层"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。深圳技术大学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,以 “大湾区国产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精英班”为载体,探索出一条"产—学—研—证—赛—用"一体化育人新路径。通过一门深度产教融合课程,成功培养出具备工程仿真能力的应用型人才,为破解工业软件"卡脖子"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人才培养范式。

这场突破,是学院前瞻布局、教师匠心深耕、产业伙伴深度协同的成果,三方合力,为国产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勾画出一条可复制的“产教融合”新路径。
大湾区对国产工业人才强烈需求,是这场育人实践的缘起。深圳技术大学中德智能制造学院老师深知传统教学中存在“理论与产业脱节”的难题:学生掌握了有限元分析公式,却不懂如何应对工厂里的真实仿真需求;拿到学历证书,却难以匹配企业对CAE分析师的技能标准。学校领导班子从顶层设计入手,创新性提出“产—学—研—证—赛—用”六位一体培养模式。从筛选契合的产业伙伴,到搭建工程实践平台,再到打通职业认证通道,每一步都紧扣“产业需求”核心,只为让学生既能扎根理论,又能接轨实战,真正成长为国产工业软件领域的“可用之才”。这份以产业为导向的教育远见,为精英班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聚力: 校企云端共筑育人生态
在理念落地的过程中,也离不开产业伙伴安世亚太公司的并肩托举。为让学生接触到贴合国内产业场景的工具与资源,学院决定联合安世亚太等产业伙伴共建教学体系,而企业也给予了积极响应:安世亚太不仅提供了自主研发的PERA SIM Mechanical仿真软件作为教学核心工具,还同步配套了丰富资源,助力教学落地。值得一提的是,PERA SIM Mechanical软件具有易用的前后处工具、稳定可靠的有限元求解器,为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。
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,校企联合定制了大量的真实工程教学算例,从汽车零部件应力分析到机械结构优化,覆盖多个制造业场景,学生无需额外寻找案例,就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。经过实际教学验证,其计算精度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,无论是基础的网格划分,还是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,都能满足教学对数据准确性的严格要求,完全适配精英班的培养目标。

华为云技术支持讯方科技也给予了大力支持。传统软件教学中,软硬件“安装难、维护繁”的问题常困扰师生,仿真软件无需在本地安装,学生通过华为云账号登录云端即可使用,不仅省去了复杂的配置流程,还彻底解决了维护难题,软件更新、故障排查均由云端统一处理,教师无需再花费精力解决技术问题,能将更多时间投入教学内容打磨;学生也不用因设备差异影响学习,随时随地都能开展仿真实训,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习便利性。
硕果: 人才突围赋能产业升级
短短两年半实践,精英班的育人成果已然显现: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工程仿真核心技能,更能独立完成产业级CAE结构分析任务,更有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期间,通过实习实践,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举办的《工程仿真技术(CAE结构分析师)》中级认证,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达到中级认证水平的在校本科学生。通过真实岗位职业能力的认证,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即可快速适配企业岗位需求。

这场实践,不仅印证了中德智能制造学院育人理念的先进性,展现了学校老师的教学匠心,也让产业协同、云端赋能的育人模式焕发生机。未来,随着更多类似的产教合作落地,国产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必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,为我国制造业高端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。